海量鬼故事散文小说推荐平台
顶部右侧自定义文字

网站首页 > 经典故事 正文

事实证明,60岁“无儿无女”的李修平,走上了另一条人生大道

uegoods 2025-06-30 20:12:31 经典故事 9 ℃
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
文|提灯向前行

编辑|提灯向前行

李修平曾经作为央视主持人,凭借着26年零失误,让观众们赞叹不已,事业一路坦荡的她,在感情、家庭方面却并不尽人意

第一任丈夫因为孩子问题分道扬镳,转头嫁给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丈夫,然而再次成家后却依然没能生下孩子,如今年过花甲膝下无儿无女

虽然如此,李修平并没有因此忧郁,反而走上了另一条人生大道。

婚姻席卷

起初,李修平在电台工作的日子还算充实,但没想到的是,她的工作独特魅力走进了张春贤的心里。

当时,张春贤比李修平大十岁,之所以最追求李修平,是因为看中她在工作上的能力和努力的性格

李修平此时已经步入中年阶段,对婚姻状况已经看淡,并不需要美好的爱情,只需要安静的生活。

身为同样中年人的张春贤,何尝不明白李修平的心情,可能是相互理解的原因,两人就这样慢慢走在一起,最后步入婚礼。

在婚后,两人达成共识,在不影响工作情况下一起生活。

李修平在工作上仍然很努力,每次下班回家都已经是深夜,而丈夫张春贤也不例外,在工作上也很有能力,时常和同事聊工作内容,不断去完善自己工作水平。

在空闲时间,夫妻两人经常在一起闲聊,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,并不会因为没有话题而感到尴尬。

这种生活,或许让李修平感到空缺,所以她曾对丈夫说,要不要一个孩子来弥补家庭空缺,丈夫虽然很想要孩子,但还是担心李修平身体,毕竟这么大年纪,生孩子是有风险的,所以果断拒绝李修平的请求。

李修平听到丈夫话后,便选择放弃这个念头,就这样,两人一直没有孩子,但生活还过的很充实。

多年以后,李修平在节目采访中,被主持人问起孩子问题,只见她笑着说:“孩子问题,我不是没有想过,但这么多年过去,我觉得现在没有孩子还挺好的。”

然而,52岁的李修平,如今已经退幕到二线,但是尽管退到二线,她也依然认真的对待。

在退休后,她开始把时间留给家庭,没事和丈夫外出旅游,散步等等,甚至在闲暇时做一些公益活动。

其实早在2012年,李修平就已经参加了“爱的分贝”公益活动,当时因为工作繁忙,所以很少参与这种活动,直到现在有时间,才逐渐开始重视它,毕竟自己一直热爱公益

但在家庭和事业面前,许多人很不理解李修平的做法,按理来说,家庭比事业更重要,应该选择家庭才对,但到李修平那里,却反其道而行之

在这之前,其实李修平就有一段感情

感情波折

起初,李修平虽然和大部分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婚姻主张,但她从小就很听父母话,即使长大也不例外。

父母看到李修平在工作上稳定以后,觉得到了成家年纪,就连忙给她安排相亲,这边的李修平也没有拒绝,反而会认真对待,毕竟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。

那么,李修平很快迎来她第一任丈夫范宇

两人在相亲过程中,经过闲聊,得知范宇是一位工程师,而范宇见到李修平是个不可多得的女孩,很是喜欢,经过长时间接触,李修平也接受了这个男人。

没过多久,两人步入礼堂,可即便如此,他们婚后并没有如此幸福。

当时李修平在甘肃电台工作,事业处于上升期,她怎么会轻易放弃工作而待在家里。

所以在结婚后,她并没有放弃自己工作,反而更加努力,甚至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。

虽然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,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轰轰烈烈,但平平淡淡也颇为幸福。

范宇得知李修平工作繁忙时,非常理解她的感受,在后面默默的支持她,但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。

几年后,范宇便对李修平说:“你看,我们都到这个年纪了,要不要生个孩子?”而李修平却说:“不要也行呀,我觉的这样生活挺好的。”

妻子这句话,让范宇内心扎了一下,本以为时机成熟能答应,可没想到是这样结果,于是,无可奈何的范宇选择遵从妻子意愿。

随着时间流逝,范宇终于忍受不了这种平淡生活,主动向李修平提出离婚,两人就此结束。

李修平并没有因为离婚感到悲伤,她仍然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去,就这样,她的事业越做越大。

当然,她这种做法并不是没有依据可循,这和他的工作息息相关

一鸣惊人

自从李修平考上北京广播学院后,开始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口语,以至于别人在外面玩的时候,她还在用功的练习新闻稿

而李修平的举动,引起了老师的注意,在老师的建议下,她前往青岛电视台实习,短短几个月时间,李修平的演讲能力又提升了一个档次,并且在大学期间,她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技巧,这让周围的同学对他羡慕不已。

在临近毕业时,央视电视台要临时从学院里挑选4人留下来实习,李修平得知这个消息后,觉得是个机会,于是,报名参加了这次选拔。

不过,这次招聘并没有那么容易,在试镜的时候,面试官说要每人从25份的报纸中随机抽取一张进行朗读。

这个过程中,众人你争我抢,当排到最后的李修平去拿时,只剩下一张广告纸,当时的广告并没有现在的广告幽默风趣,反而很简单没有看点

但李修平凭借自己的嗓音和清澈语序,从众人中脱颖而出,成为央视电视台实习生的一员。

实习期间,李修平在工作上一丝不苟,每个内容都认真的对待。

她不仅按时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,比如整理新闻稿,播放新闻等后台工作,并且有不懂的地方,她都会虚心请教老前辈,领导觉得李修平是不可多得的人才,所以在实习后想挽留她。

面对领导的邀请,李修平并没有拒绝也没有回应,只是想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,领导这时不好劝说,只能作罢。

但央视电台并没有就此作罢,在李修平毕业后,积极的拉拢她,可这种人才并不是一家电台想要,同时还有上海电台和甘肃电台争先恐后的“抢人”

由于李修平思念家乡,不想离家太远,所以选择了甘肃电视台工作,这样既方便工作又能照顾父母。

李修平原以为自己能在甘肃一直工作下去,可谁曾想,一封邀请函打破了她的生活。

在甘肃的第二年,央视电台一封调离信封发到了甘肃电视台,要求李修平调回央视电台工作,但甘肃电台压着信封没有回复。

几个月后,央视电台眼看这个办法不管用,就派出新闻主任和部长前往甘肃电台要人,这时的甘肃电台已经没有办法,只能让李修平调回央视电台。

李修平到央视电台后,领导就把她调到《新闻联播》主持播音工作。

虽然《新闻联播》的播出不到一小时,但这个过程很繁琐,需要注意的细节很多。

就比如背稿,在镜头面前是不允许长时间看稿,而且还要要一字不错的说出来,由此可看这个工作非常艰难,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。

由于联播的压力,李修平不得不认真对待。

不过,最终李修平还是凭借零口误的播音,完成对稿件的背诵,可谓是一鸣惊人,自此李修平正式在央视电台上站稳脚。

之后,她更是凭借超高的播音荣获两届“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奖”,因为多年来的零口误还因此获得“金话筒奖”。

李修平的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,跟她小时候的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早年经历

1963年,李修平出生在甘肃兰州,和普通家庭不一样,她父母是知识分子,父亲是桥梁工程师,母亲又是人民教师。

李修平从小就在知识的熏陶下生活,长大后逐渐变的沉稳。

当时刘修平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样,没有自己梦想,很迷茫,但她很听父母话,从小父母就教育她要考上好大学,李修平也因此把它作为目标一直努力着。

初中时,李修平的成绩还算名列前茅,可到了高中以后,由于学习上的压力再加上临近高考,使她的成绩不升但又上不去,所以导致她成绩一直不稳定

以至于在高考过后,李修平落榜,这时的她不甘心,决定重新复读,之后时间里,尽管李修平很努力,但还是连续2次高考落榜

三次高考的落榜,让李修平茶饭不思,经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,父母时常安慰她,这才让李修平慢慢的走出阴影。

一次,母亲外出买东西时,得知北京广播学院在兰州在招人,欣喜若狂的母亲立马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女儿,在父母的支持下,李修平决定去试一试。

当时,李修平并不知道电视广播是什么,只能抱着好心态去报名。

进入报名区后,开始排队,起初,李修平并不在意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纸张,以为是做笔记之类的普通纸张,当快到自己时,因为好奇,经过打听才明白手里的纸张是新闻稿

然而,这时招聘部有规定,没有新闻稿不允许报名,并且这是招聘最后一天。

这时,李修平开始慌了,但是她也来不及准备,于是,当即拿着几张空白纸来进行报名。

随后,等到几个人在舞台上演出完后,评委就叫李修平上舞台,只见李修平不慌不忙上了舞台,拿着几张纸认真的读起来,就在她读完以后,台下迎来热烈掌声,评委也对她极为赞赏。

其实台下的听众和评委,并不知道李修平的新闻稿是现编的,由此可见她对新闻有强大的天赋。

就这样,李修平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,在前往北京求学时,她的父亲对她说:“学习要努力,生活要俭朴,做人要正直。

短短几句话,让李修平牢记住了父亲的良苦用心,所以在大学里,她之所以那么刻苦努力,有一部分也是受这句话的影响

现如今,李修平已经年过半百,虽然没有孩子,但依然生活很好,正如她所说“一荣一枝皆自沃土,我得益于这沃土,也珍惜这沃土。”

作者观点

回首李修平的过往,一路上艰难险阻,但总能化险为夷,这说明人生不止要有机遇,更多的需要努力

李修平在工作上有目标,在生活上又能合理分配,她也非常清楚每个阶段自己想要干什么,俗话说:“熊掌和鱼不可兼得”,有舍才有得,很显然她做到了这一点。

总而言之,每个人生活方式不同,在面临取舍时,应该合理选择,理性看待才对。

最近发表
标签列表